核心提示:城市交通噪声扰民顽疾难治,相关专家从技术角度分析,治理交通噪声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维宁公开表示,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轨道交通噪声问题;他说,通过声屏障、隔声窗、隔声阳台等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轨道交通噪声的问题,技术上没有障碍。
城市交通噪声扰民顽疾难治
文/李绍飞
城市交通噪音无处不在,顽疾难治。
在北京市朝阳区光熙家园小区住了两年多的张丽萍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她所在的2号楼紧邻小区围墙,是距离墙外的地铁13号线最近的几栋楼之一,与地铁线不过十几米远。即使关着窗户,列车经过时,屋里依然轰轰作响。“听着呗,能怎么着?”她说。
噪声无处不在
在位于北京知春路西侧的太阳园小区,最近的楼房距离地铁13号线只有十几米远,更远一点还有市郊铁路S2线,中间没有任何隔音措施。在靠近围墙的10号楼里,列车经过时,正常音量播放的电视几乎听不到声音。
据北京市政协委员赵小鲁调查,13号线全线有11个小区反映噪声扰民问题。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一位副总工程师保守的估算,北京城区内生活在交通干线以及次干线两侧遭受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的人口在100万左右。
令人忧虑的是,这一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来自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方面,城区部分2001年是67.9分贝,到2011年这一数据已经是69.6分贝,最高的2010年达到了70分贝。
在城市规模同样巨大的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噪声问题也困扰着不少人。7月,在广州环保部门一次集中接访中,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成为投诉的焦点,一位十几年来因饱受道路噪声污染的上访者甚至当场痛哭失声。
环保部公布的最近一次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结果显示,对噪声环境质量满意率为62%,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空气质量满意度。环保部在这份名为《2010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的通报》中指出,城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公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
治理难在哪里
早在1996年,我国就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但由于法律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噪声污染认定标准和赔偿标准,导致其在实际执行中不尽如人意。
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长期以来,在楼盘开发时,相关部门通常只涉及容积率、采光、绿化等,并未涉及小区的防噪审批等细节。
直到2007年,北京市才开始实施《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它要求:北京市噪声污染将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房地产开发商须明示销售住宅的隔音情况。
但问题是,它并没有解决立法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交通噪声的治理往往涉及环保、交通、铁路、开发商等多方关系,牵扯到多方利益,协调难度很大。由此,受害的业主们往往处处碰壁。
据张莉萍回忆,之前她所在的部分小区业主因为噪声问题,曾和开发商、城铁等部门多次协商,但是后者互相推诿,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后来有业主起诉城铁公司和开发商,但未能胜诉。
相关专家从技术角度分析,治理交通噪声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维宁公开表示,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轨道交通噪声问题。他说,通过声屏障、隔声窗、隔声阳台等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轨道交通噪声的问题,技术上没有障碍。
科学规划是关键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路线建设还是楼盘开发,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
长期关注噪声污染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郝如玉表示,如果现在各个城市大量正在进行设计和建设的轨道里程都不把减振降噪纳入长远规划,将来对之改造的成本会是个天文数字,而且会影响正常运营。他说:“要减少地铁扰民,除应提高标准外,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地铁规划,将减振降噪纳入地铁建设的长远规划,以免事后弥补造成城市规划的缺憾。”
刘维宁也指出,除了政府统一规划和投资外,对于开发商责任,要有制度去保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规定,在楼盘规划的时候要求开发商预留噪声防治基金,切实保障居民权利。